台灣女孩要嫁給韓國男人是一大考驗,連在台灣的結婚禮俗北台灣、南台灣都不同,更何況你要飄洋過海。台灣你應該也有聽到因為禮俗尚談不攏,原本幸福甜蜜的新人最後以分手收場的傳言吧,所以禮俗絕對是對新人的一大考驗,考驗雙方一起克服問題的大問題。
台灣的禮俗我就不多做介紹了,如果真的看不出來差異性的朋友可以上網查察或是問問已婚的親朋好友。韓國禮俗我會就我知道的介紹,也不妨會有出錯的地方,畢竟我只嫁一位阿里郎,其他的韓國媳可以補充^^
先講結婚儀式的部分比較簡單,基本上婚禮包含婚紗和度蜜月的部分,全部都是男女各半,收禮金的時候,也是男方和女方各開一桌,分開收禮金,所以是賠是賺都是看自己親朋好友的實力堅不堅強了。
這篇文章的重頭戲在可怕的婚前準備,相信很多人也都有聽說韓國的嫁妝不是開玩笑的,我來跟大家介紹一下。
韓國這些東西稱之為婚需(혼수),女生給男方家的稱為禮單(예단),而禮單的內容由婆婆來決定比較多,以往非常重傳統習俗的家庭,所有男方家上了年紀的長輩,像是奶奶、爺爺不用說,大伯、姑姑那些全部都要訂做一套韓服給她們,讓她們可以穿著去參加婚禮。但現代的婆婆就不一定,可能爺爺奶奶還是要準備韓服,但其他親戚則以棉被取代,或是直接免俗。
另外就是針對純新郎家的直系血親,公公、婆婆、兄弟姐妹,公公通常也是一套西裝,婆婆部分一套銀製的傳統餐具禮盒,更狠一點的婆婆會要求要貂皮大衣,兄弟姐妹則送名牌西裝、名牌化妝品、名牌包包等等皆可。
新郎的部分和台灣12禮一樣,需要準備從頭到腳的配件,西裝、皮帶、皮鞋等等,當中屬手錶最大禮,通常是男女生買結婚對錶;這部分男方也要幫女方準備禮物(예물)包含從頭到腳的禮服、鞋子、包包、保養品組和手錶,所以這部份算是禮尚往來。
台灣是男方要給女方聘金,女方再考慮要不要嫁,但韓國是女方要準備這些禮物去討好男方親戚,拜託入門之後多多照顧,各有利弊,台灣觀點可能會覺得我辛辛苦苦養大一個女兒這樣倒貼,但韓國人會覺得我把我女兒養這麼大,入你門買這些東西賭你們的嘴,有點吃人嘴軟拿人手軟的意思,不要想欺負我女兒。思考的立場觀點上有點不同,所以難免有些衝突。
另外最後是嫁妝裡的最大重頭戲「家具」,韓國這邊到現在還是徹底的執行男方買房子,女方買家具(包含裝潢)的這項習俗,不過現在很多房子大部分裡頭都有基本裝潢,所以可以減輕一點負擔,買家具和電器用品就可以了,為了減輕這樣的壓力,女方有時候會請親戚不用包禮金,以送電器用品取代。
另外補充,聽說古代的韓國在迎娶的時候,女方家要在地上放錢,像放麵包屑一樣的把男方引進門,所以其實從古代的韓國習俗就可以窺知一二,他們的待嫁女兒心好像比台灣重一點(笑)。
台灣妞在弄婚禮前的那些禮單的時候,可是讓阿里郎家鬧了一場家庭革命,聽說婆婆對公公哭天搶地(沒有在我面前拉),覺得自己很委屈,就這麼一個兒子要娶媳婦,女方卻絲毫沒有要納貢的意思,我當下當然又難過又無能為力,因為全部禮俗跟下去的的話我也會很對不起我的父母,對台灣父母來說好像女兒賠錢貨一樣的倒貼下去請人娶。但我沒有跟我婆婆硬碰硬,當然阿里郎也從中協調折衷辦法,讓韓國人了解台灣人的禮俗和立場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也要告訴各位台灣媳,在處理這場禮俗大戰的時候,站在自己父母的立場爭取一些平衡點是必要,但同時也要站在婆婆的立場去思考一下,婆婆身邊的婆婆媽媽大嬸親戚這些女人的嘴是很可怕的輿論壓力,每個人見面都問一下兒子娶媳婦那你媳婦那甚麼孝敬你?婆婆招架個兩、三次可能還撐得住,但一天被問個五次以上看看,所以婆婆也是有婆婆的壓力,台灣媳們退一步想,不要為難了自己但也不要往死裡鑽。
我這一場婚禮準備的這段時光,老實說留了很多眼淚,也不敢跟家裡講,跟阿里郎交往的4年來都沒吵過這麼大的架也在那段時間吵了,天天都有新的點可以哭,相當刺激,婆婆在外頭受了刺激,可能回家就會哀嚎一下,在我耳裡聽起來也很不是滋味,甚至我有一天心情不好直接跟婆婆還頂嘴的吵了起來,不過多虧那時候很多朋友的陪伴,以及婚後一切也都歸於平靜,婆婆也沒有再提那時後的任何事情。
我的媽媽對我說,當我對婆婆有不滿的時候,就要跳脫出來想「怎麼說他都幫我生了一個好兒子當我的好老公」心裡會感謝一些,不滿也會少一些的。最後,婚禮怎麼說都是一件喜事^^大家別忘了,要開開心心的過。
喜歡發表的東西記得幫我按著讚,轉載請幫忙標明出處喔!!啾咪
喜歡我的分享請到FB按個讚吧^^
台灣女人最美
因為我的j未來韓國婆婆目前只希望我願意嫁就好...其他的不要求 XD
但也還沒真的開始談嫁妝的事情...
不過韓國的婚俗真的是很讓人驚訝...也太折磨人了吧...
感覺妳的故事很精采,
在異鄉加油喔!
P.S.你的blog很精彩啊!讓我對韓國文化有多點認識。